超凡科技,驱动豪华!腾势品牌进入欧洲
1960 2025-05-15 10:13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了诸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结构复杂、操作步骤烦琐,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大型精密仪器太贵,学生很难有充分上手的机会或者学生反复练习规范操作导致仪器损耗较大,维护成本高;部分检测方法原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基于此问题,课程团队寻找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情景导入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中国慕课大学学校云课程平台和关联的慕课堂活动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并将自主开发的微课、动画、虚拟仿真、交互软件、大屏同步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推进了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借鉴德国的经验,配合课程的三教改革,革新了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结合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设计教学评价标准和平时考核标准,学习效果评价综合考虑任务目标、教学目标和具体学习活动实施情况,采用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全过程综合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评价。整个评价过程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贯穿于课分或交互软件考核打分、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方面组成。课前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或(及)预习测试情况。课中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测方案制定、样品的测定、学习行为、检测结果、随堂测试等;其中样品的测定评价包括操作规范程度、熟练程度、协作能力、安全操作意识、劳动意识等方面,学习行为主要指课堂学习环节表现情况,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发言、提问、学习接受性等。课后以教师评价为主,重点考评学生的技能拓展、迁移、运用能力。
三、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基于德国“双元制”
理念的“三教”改革成效“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将社会需求、企业需求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一元在理论,一元在实践。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通过引入“双元制”模式,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三教”改革,取得了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校企共同开发的“双元制”教材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入选为省重点修订教材。校企合作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完成了教师工作页、学生工作页的设计,拟定了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同时为了配套真实检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制作了诸多信息化教学资源,如操作视频、微课、2D/3D 动画、flash、交互软件等。建成了在线开放课程,已获省立项。设计的教学微课多次在省微课大赛中获奖。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努力,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号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近五年来先后在全国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江苏省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高职组和全国高职食品专业教学能力大赛等获奖,打造出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校企结合的课程团队。任务驱动式的双元制教材结合线上微课、动画、3D 仿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辅助“三段五步递进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下教师合理组织,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结合关联课程平台慕课堂,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发挥了每位同学的主观能动性,从传统教学的“恐学恐做”“被动学习”转变为“乐学乐做”“自主学习”。学生的操作规范性、检测技术的熟练程度和结果的准确性都较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培养出了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双元制”人才。在江苏省及全国职业院校食品检验检测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佳绩,教学效果显著。据 2020 年麦克思数据显示:90% 以上的毕业生认为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对职业生涯很有帮助。
四、结语
从食品理化检测技术的“双元制”教学改革实践及成效可以看出,因为在课程中引入了“双元制”课程教学模式,教学使得之前没有任何情趣的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更加形象。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根据检测流程分解为更具体的一个小的工作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这些挑战能增强自己的技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具备与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的检验职业能力,为企业培养出拥有高技术能力标准的食品检验人才。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液相色谱,食品,检测